作者: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拉古拉姆·瑞占(Raghuram Rajan)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8-09-01
許多評論員正期待新興市場的內需上升,以彌補美國經濟放緩的影響。的確,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國內消費正在提速;而亞洲及中東國家政府也正轉而關注此前忽視的公共投資。不過,新興市場經過多年的強勁增長和公共投資的削減,雖然經濟恢復了健康,但也使過剩產能消耗殆盡。要增加內需,同時不造成瓶頸和通脹的抬頭,生產必須從專注於外部轉向專注於內部。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年內,新興市場的貨幣必須升值;產出重點必須從T恤和電器等貿易商品,轉向房地產和醫療服務等非貿易商品。
從專注於外需轉向專注於內需,必須伴之以更多的制度規則。由於基礎通脹所受到的制約較少,新興市場央行在制定低通脹目標時必須更為謹慎,尤其是在匯率盯住機制的可能性下降的情況下。要促進非貿易商品部門的生產力增長,就必須增強就業市場的靈活性,放鬆對產品市場的管制。隨著更多支出流向房地產等的資產,金融業必須謹防促成突然的繁榮和泡沫破裂,這意味著必須加強改革和完善監管。最後,政府必須在不侵蝕財政紀律的情況下,滿足對公共投資的更大需求;由於巨額外匯儲備的緩衝作用減弱,脆弱性增加,政府還必須提高警惕。
未來幾年內,新興市場由於經濟增長相對較快,吸引力將遠勝於經濟正在放緩的工業化國家,投資者將加大在新興市場的投資,尤其是在非貿易商品領域。這將使新興市場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長的任務更加艱巨。一方面,由於貨幣被高估,轉變出口導向戰略將是突然和痛苦的。另一方面,部分新興市場通過在外匯市場的沖銷式干預來遏制貨幣升值,這是加劇通脹的處方,最終將導致真正的升值。
新興市場國家與其孤軍作戰以壓低其名義匯率(其原因是本地區的對手國採取了這種做法),不如達成地區性協議,共同升值。此外,它們應更關注結構性改革,這將有助於應對出口難度加大和內部約束必要性上升的狀況。
發達國家也將面臨調整問題。全球化降低了它們遏制通脹的難度。隨著新興市場過剩產能和競爭的減少,有效地制定通脹目標及相應的適度通脹將更難以維持。在經濟增長放緩給預算造成壓力的情況下,財政紀律將變得更為必要。
總而言之,在經歷了近十年的經濟持續增長(其間沒有發生嚴重的新興市場危機)之後,全球正臨近一個轉捩點。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專業化:以美國為主的發達世界在非貿易商品產出方面的專業化,以及新興市場在貿易商品上的專業化。由於美國具有健全的制度和卓著的聲譽,人們認為它能夠很好地應對這種專業化,但金融危機表明,即便是美國也有其局限性。隨著美國削減經常帳戶赤字,在專業化方面必將發生一種轉變。在中期內,這將為新興市場帶來機遇,同時也將加大風險。
一些歐洲新興國家已染上新興市場的一些老毛病——龐大的經常帳戶和財政赤字、房價過高、借貸貨幣錯配及匯率被高估。到目前為止,這尚未造成嚴重的問題。這種情形能否持續?其他國家能否在不舊病復發的情況下完成自身的轉型,是世界面臨的一大問題。
本文作者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hicago)金融學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