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全球消費繁榮韶華已逝

作者:美國銀行首席策略師喬•昆蘭(Joe Quinlan)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8-09-01
美國消費者並非唯一感到失意落魄的人。今年年初以來,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損傷了諸多消費者的信心,不僅底特律的消費者如此,杜塞爾多夫、德里和大連亦是如此。其結果是:全球範圍內的個人支出正開始大幅下降,這預示著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未來的日子將更為艱難。
去年,以名義美元價格計算,全球個人消費支出約為32萬億美元,而預計今年頂多增長2%至4%。這與去年11%的幅幅相去甚遠,而與2000年以來個人消費的繁盛時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2001年至2007年間,全球消費在信貸環境寬鬆和及股市、房價暴漲的推動下,大增63%。全球化及其帶來的有益影響——通脹降低和進口成本下降——也推動了消費。
發展中國家急劇上升的需求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事實上,由於中國、印度和波蘭等國家湧現了更多的中產階級消費者,加之中東、非洲及南美洲國家能源和農業財富的不斷飆升,發展中國家個人消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強勁增長。
在這方面,發展中國家的消費支出在2000年至2007年間增長了1倍,從4.5萬億美元增至去年的9萬億美元。這種大肆消費促使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個人消費總額中所占比例提高至28.1%,自2000年以來增長了近5個百分點。同時,這還推動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例在去年達到了40%以上。
這是建立在一種假設——即發展中國家已最終擺脫了發達國家的束縛,將實現更多國內需求驅動型的增長——的基礎上,而今年早些時候,許多投資者錯誤地相信了這種全球“脫鉤”理論。
但這種事情從來就不曾有過。
“脫鉤者”的錯誤在於:發展中國家許多消費者的情緒與美國消費者一樣糟糕。在全球範圍內,不斷上漲的能源和食品價格已使消費者信心受挫,而許多國家政府降低燃油和食品補貼的決定,使這種狀況雪上加霜——儘管它們的決定有些遲緩。補貼在保護新興市場消費者免受全球食品和能源價格急劇上漲的影響方面至關重要。然而,面對日益飆升的大宗商品價格,對基本必需品的補貼成本已變得過於高昂。許多國家政府不得不將部分負擔轉移給消費者,使得充滿憤怒、焦慮情緒的家庭數量大幅上升。
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消費支出正越來越歸於基本必需品——食品和能源——而更多的隨意性支出項目消失了。同時,除了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窮人以外,發展中國家更多的富裕消費者發現,日漸上升的利率擠壓了自己的支出。隨著通脹壓力的抬頭,更為緊縮的貨幣環境在中國、印度和智利等國家已十分普遍,這不僅會抑制消費支出,還會削減私人資本投資。
綜上所述,新興市場的許多消費者與美國消費者一樣煩惱和不幸。歐洲消費者的情緒也好不到哪兒去。英國和法國的卡車司機要求領取救濟金,以幫助緩和能源成本的飆升,歐洲的漁民和小業主也提出了類似要求。在家庭層面上,能源價格不斷飆升,已影響了整個歐洲地區的隨意支配收入水準,導致了支出減少。
全球消費者的這種憂鬱情緒已持續了很長時間。美國、歐洲以及發展中國家消費者憂懼情緒的日漸增長,會扼殺近期內的全球經濟增長。對於金融市場而言,消費支出全球繁榮的落幕,會給全球股市帶來更多的波動和下行風險。全球消費者的情緒越低沉,股市反彈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而航空、汽車、耐用消費品、旅遊和休閒以及酒店等行業的大型股公司仍很脆弱。
本文作者為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首席市場策略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