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指數在上週受到外圍的影響,終於跌破了20000點的心理關口,全週計下跌超過6%。高盛上週的報告指出,7月份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經紀戶口的淨現金總額高達1560億美元,顯示市場仍然彈藥充足,假如經濟回穩而這筆資金重投市場將對股市帶來支持。但是根據傳統智慧,股市往往是在所有人皆「談股色變」、沒有入市意欲而散戶又彈盡糧絕的時候見底,不過似乎跟目前資金充足的情況大相逕庭,預示大市可能尚未見底。
何謂長線?
長線而言,新興市場的回報無可否認比成熟市場高,但問題是:「何謂長線?」對於投資年期的定義可能因人而異,投資者的心理準備往往未必能配合市況,大家不妨以下列例子作參考:
1﹒回顧過去二十年,MSCI新興市場指數在1988年9月至1994年9月的6年間持續上升,由126點上升至587點,年均升幅約29﹒17%,同期MSCI環球指數由437點上升至635點,年均升幅6﹒42%。
2﹒不過在之後的十年間,MSCI新興市場指數自1994年9月16日創587點的高位後,只維持在上上落落的格局,要到2005年的7月20日才完全突破587的高點,十年時間猶如憑空消失。而同期的MSCI環球指數由635點上升至1173點,錄得年均升幅5﹒68%。
3﹒隨後MSCI新興市場指數由589點上升至2007年10月29日的1338點,年均升幅達37﹒03%,而MSCI環球指數由1182點上升至1682點,年均升幅只有15﹒78%,新興市場指數再次跑贏環球指數。
4﹒而MSCI新興市場指數自去年10月高位1338點後回落至上週四9月4日的893點,跌幅33﹒26%,MSCI環球指數同期由1682點下跌至1282點,跌幅只有23﹒78%優於新興市場。
無獨有偶,上述情況亦出現在香港的恆生指數,恆生指數在1994年2月4日的12157點後亦在往後的十年間橫行,直至2004年7月21日才完全突破此高點,並在去年10月創新高見31958點後回落至目前水準。由此可見,新興市場長線的回報無疑較佳但成熟市場亦有其可取之處。面對目前的市況,投資者在入市前亦不妨先想想以上的例子,不宜一面倒地將資金投入到新興市場當中以求回報。良好的資產配置以及分段入市的做法始終較適合目前的波動市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