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陶冬:下半年是中國經濟成長最壞時刻 預估GDP僅成長9%

2008 / 09 / 01
瑞士信貸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今(1)天晚間應財訊董事長謝金河之邀演講「聚焦中國」,對於奧運以及後奧行情,陶冬表示,奧運最大意外就是「中國經濟放緩」,7、8月的PMI(採購經理人指數)跌破50%,代表中國經濟已來到到衰退邊緣,今年第3季和第4季將是中國經濟成長的最壞時機。
奧運行情落空,中國消費回軟,包括手機、家用電器等銷售量皆明顯下滑,市場上普遍認為,奧運過後一切都會轉好,但陶冬卻認為,中國經濟放緩其實與奧運無關,而是與全球經濟放緩有關,加上目前中國「經濟成長能見度低」,短期內的反彈時間點就更加難以預測。陶冬預估,下半年中國GDP僅成長 9%,甚至從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中國經濟成長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陶冬認為,下一波中國的經濟走勢決定於房地產走勢,而目前中國資金流動性依然過剩,因此房價未必會立刻跌破,但若房價與民眾收入明顯脫節時,中國經濟才會有超級泡沫(super bubble)的危機。
而就全球股價來看,陶冬表示,若下半年全球企業獲利無增長,本益比為12倍;若企業獲利倒退 20%,本益比則為15倍,雖然皆在歷史平均值之下,但尚未進入恐慌區,且公司買回庫藏股比例增加,投資價值浮現,全球通膨也可望在今年底見底。因此,儘管目前中國股市大跌 60%,處於短線整理階段,但陶冬卻看好中國長期消費能力,並預估在2020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國家。
至於幾個月前台灣的 「520行情」落空,陶冬認為,這是因為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改進的速度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兩岸的經濟應該是「互動、互利」,而非單方面的空有想法。
若問「台灣還要苦多久?」陶冬認為,台灣不能取決於陸客觀光,或是大陸資金來台,而是要取決於台灣自己的經濟定位;台灣缺的是一個清晰的定位,需要的是以「大智慧、大策略」來找到世界級的核心競爭能力。
陶冬認為,台灣因為政策限制過多,因此很難成為「金融中心」,但以台灣的IT產業為例,若能延攬世界各地及大陸人才來台,加上台灣電子業、零組件的技術和發展,其實台灣也能發展出世界級競爭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