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壽司戰爭 當心吃垮海洋

【經濟日報2009.02.05
壽司戰爭不再那麼好笑了,各國爭奪海鮮之戰激烈程度不亞於水源和石油戰爭,如不採取因應之道,海裡早晚會抓不到魚。
日本人健康長壽的小秘密已經洩露了,全亞洲的人,不對,全世界的人,現在都知道日本人千百年來已經發現的秘密--吃魚有益健康。
世界各國富裕起來後,這件事似乎不是什麼大發現,不過一談到海鮮,就像探討供應有限的資源一樣,麻煩就大了。漁獲怎麼分配、大家不能妥協時怎麼辦?
海鮮一直是日本人的重要食物、主要的動物蛋白質來源。其他國家也珍視海鮮大餐,有些中式料理模仿魚類的味道和口感,現在中國和其他國家富有後,想吃真魚大餐了。
中國每人魚肉消費量已經飛躍上升,從1970年的3.6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7公斤,仍然遠低於日本的67公斤,但用不了多久,中國就會趕上,可是世界上有這麼多魚應付這麼大的胃口嗎?
全球化起初對愛吃魚的日本人有利,日本派出先進漁船隊,到全世界的海洋捕魚,日航靠著從美國東岸直飛東京的鮮鮪貨運航線,賺到大錢。當時鮪魚只是美國的寵物食品,因此日本人一年到頭,都有各種魚類的大量供應。
隨後各國瞭解可以對日本人在自己海域中捕魚收費。更糟的是,各國開始愛上日本料理,從休士頓到新德里,壽司成了流行美食,鮮魚消費量直線上升。
從某些標準來看,日本仍然是世界最大的魚類進口國,1964年時,日本還是魚類淨出口國,今天超過40%的魚類需求要靠進口。但現在日本買家在鮮魚拍賣會上經常吃鱉,上月兩家壽司餐館──其中一家是香港餐館──老闆用10.4萬美元的高價,搶標下一條282磅重的黑鮪魚,創下多年來最高的魚價紀錄(如果當代藝術家赫斯特能夠把魚切成兩半,或許價值更高。)
根據《科學》雜誌最近刊出的研究,人類每年大約從20億噸的海洋生物中,捕撈5%、也就是捕撈大約1億噸的魚。很多保育人士主張「漁獲顛峰」理論,表示捕撈已經到達極限,甚至已經超越極限。
或許不是所有魚類都這樣,但對某些魚類而言,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去年11月,大西洋鮪魚保育國際委員會把2009年黑鮪的捕撈配額減少五分之一,也是會員的日本吃下配額的90%。有些科學家說,配額必須減半,才能讓黑鮪復育。
日本漁業正面臨危機,漁民人口從顛峰時的100萬人,降到20萬人,和挪威的1萬人相比,仍然太多。太多船捕漁已經耗竭了魚類資源。根據日本經濟社會研究所的報告,2006年時,超過一半的日本漁場魚群數量已經降低到危險的程度。國家政策研究所的小松教授說,日本需要以科學為基礎的配額制度,也需要以魚類是日本人共同財產、不是先撈先贏無主物觀念為基礎的永續漁業計畫。今天的政策起源於保護就業的期望、以及漁民比科學家更清楚的觀念。
過度捕撈根本不是日本獨有的問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裴素德說,華人愛吃的石斑魚是屬於最上層掠食者的礁岩魚類,華人的口味為礁岩和生態系統帶來浩劫。中國仍然只是世界第六大的魚類進口國,魚類需求大都在養殖場自行養殖。養殖可能是解決之道,卻不是萬靈丹,魚類養殖需要飼料,不是水產品就是替代性的食物。總之,隨著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消費者胃口國際化,漁群碰到的壓力會愈來愈大。
魚類資源極難進行國際管理,很多魚類在不同領海間任意洄游。印尼人在經濟上有誘因,喜歡在自己的海域捕撈幼鮪,在幼鮪來不及游到大洋、長成成鮪、捕撈比較合理前,就殘害幼苗。捕魚之戰現在和石油之戰或水源之爭一樣,已經不是好笑的事情了。
可悲的是,人類以無可挽回的方式,殘害、甚至摧毀魚類這種再生資源的可能性,也不好笑。進化生物學家戴蒙德在大作《崩潰》一書裡,問過一個問題:復活節島居民砍倒島上最後一棵樹、註定自己的文化滅絕命運時,心裡在想什麼?戴蒙德猜想,他們想的可能是:「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你建議禁止伐木太輕率,是危言聳聽。」如果我們接近針對地球魚類、問同樣問題的地步,那就太悲慘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