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妥善規劃+回饋 誠意化解反彈

生老病死雖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但死亡、納骨塔的話題仍讓多數人感到避諱,幾乎沒有人可以接受「住家附近是納骨塔」,公館鄉北河村民的反對意見不難理解,也應獲得尊重;隨著時代變遷、喪葬條例修改,火葬已是趨勢,對納骨塔的需求也與日俱增,這項嚴肅的話題值得行政部門及全民省思。
不容迴避,死亡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雖然植葬、樹葬、海葬等先進的觀念漸被提倡,但納骨塔確實有需求性,縣內各地雖然已有多處納骨塔,縣府也推動「福祿壽殯葬園區」,但因「塔位」幾乎沒有轉換率,依實務面而言,目前既有的「塔位」總有用完的一天。
「塔位」未來不夠用,增建納骨塔又碰壁,這不是政府一方必須克服,而是普羅大眾都應面對的嚴肅話題。大家不妨思考在既有的納骨塔「擴建」的可行性,「原址擴建」面臨的反對、抗爭,可能比另外找地、新建要少一些;此外,「總量控管」的觀念應該建立,隨著出生率降低,有無必要「普及到各鄉鎮市都設納骨塔」,也有待商確。
當然,從優回饋更不能少,但回饋不能讓附近居民有「賺死人的錢」的不良感受,應從改善公共設施、生活水平著手。
以竹南鎮立納骨塔「普覺堂」為例,籌建之初也受到居民反彈,擔心影響發展、地價下跌,但在竹南鎮公所妥善規劃及誠意溝通,普覺堂周邊花木扶疏、有如公園,不但擺脫陰森的刻板印象,地價不跌反漲,並獲得公共造產績效全國第一名,平均每年為鎮庫增收四千多萬元,讓鄰近鄉鎮市羨慕不已。
將心比心,公館鄉北河村民的反對有理,但納骨塔不比火葬場,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比較小,只要行政單位妥善規劃並做好溝通、回饋,事在人為。
媒體名稱:自由時報 作者:彭健禮 2012-02-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