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首堵”給汽車生產商敲響警鐘

2010年06月08日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辛北
單程平均52分鐘的上班耗時坐實了北京“首堵”的稱號,同時也對汽車生產商敲響警鐘,中國汽車消費飽和點可能比他們想像的要來得更早。
上周由中科院專家牽頭完成的《2010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顯示,中國一線城市的上班花費時間都在40分鐘以上,而北京超過廣州、上海和深圳成為中國上班之路最漫長的城市。對於正“瞄準建設世界城市”的北京而言,這不啻一記當頭棒喝。
隨著北京2009年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作為消費升級象徵的汽車銷售也一路狂飆,當年新車銷量超過70萬輛,使該市汽車保有量突破400萬輛大關。作為國內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北京銷量的井噴無疑讓眾多汽車廠商喜笑顏開,在痛悔去年“產能不足”之餘,今年紛紛大舉提高產能。
然而北京超長上班耗時所暴露的交通惡化已不是城市規模太大或功能區域佈局不合理所能解釋的。汽車產業對當地就業、稅收和GDP增長貢獻巨大,這就是為什麼北京和中國許多其他大中城市一樣樂於培養本地汽車廠商和銷售市場。前期較低的購置門檻吸引日漸富裕的城市消費者大量購車,但交通惡化及其他後期使用成本的上升使他們很難實質改善出行條件。
相對北京近兩千萬的人口,目前該市的千人汽車保有量僅接近國際大都市的中等水準。但全球首屈一指的上班耗時意味著該市的汽車消費的增長勢頭很有可能被越來越令人難以忍受的擁堵突然打斷。由於缺乏有效的總量控制和城市中心交通管制,北京擁擠不堪的道路現在還不得不承受這每日新增一千多輛新車的巨大壓力。
到目前市政管理者還沒有拿出一套明確地整體解決方案。今年北京大幅提高了市中心地區停車收費,旨在減緩局部交通擁堵。但如同正在實行的工作日按車牌號現行五分之一車輛的做法,這類針對汽車存量的修補性措施遠不足以應對汽車消費浪潮帶來的超常增量問題。
北京急需在汽車總量控制和個人駕車限制方面給出明確的長期政策信號,如引入牌照費控制總量或立法徵收擁堵費改變駕駛習慣。否則,交通狀況惡化趨勢只會讓越來越多的理性消費者在新車前止步。
中國對去年剛剛“彎道超車”,一舉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汽車市場。但要在最漫長也是最擁擠的上班路上持續“超車”看來可不容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