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6日 星期二

中國股市走極端 政策風險累融資

(2008-02-25)【東方日報專訊】
中國股市十數年磨劍,股權分置完成後,作為市場化的重要一步,給滬深股市注入了生機,是值得肯定的,但以中石油股王回歸為契機,滬深股市進入大調整,市場轉而墮入悲觀。回顧過往市況由大旺到大跌的變動,帶出的市場情緒變化,可謂由極度樂觀到極度悲觀的兩走極端。
極度樂觀的時候,市場參與者對泡沫化警告嗤之以鼻,硬以中國高增長的特殊國情為理據,悖逆普世價值原則,頌揚偏高本益比合理;極度悲觀的時候,既不正視股市價值原則的扭曲,又不檢討風險管理規範,只知罵街、怨天尤人,更力斥決策層不托市。情況在在顯示內地股市並未真正市場化,終究未脫政策市窠臼。
最受爭議的是,中國決策層不但未匡正市場風氣,反而隨市場情緒起舞,不自覺地想牽著指數走,結果當然不如人意。股市最牛時,股民愈億,數萬億資金蠢動,顯露流通股份不足的缺陷,市場猛烈質疑大型國企境外上市,股民未得分享經濟成果,於是限制大企業境外上市,即使境外上市,也要先內後外。結果中石油企業夠大、質素夠好,上A股後卻壓垮了股價、「蟹」了股民,招來惡評。
股市勢頭不對,本來熱烈的基金上市,也被中證監拖住。踏入○八年,一批優質企業配股集資,其中平安保險一家,伸手就要千六億,豈料解禁股大潮又同期掩至,涉及市值約三萬億,市場驚現「失血」恐慌,中證監遂急忙一氣批出六個基金,涉及數百億資金,意圖為股市「泵水」。雖然注數百億,未必能解資金之困,但收放之間,政策隨市況而動,托市意向再明顯不過。
市況演變可見,滬深股市融資承受力、風險承受力脆弱暴露無遺,就如「葉公好龍」,葉公喜好畫龍,龍真來了又怕得要死。雖然受次按危機影響,全球決策層頗多救市、托市的極端措施,但滬深股市面臨的是價值回歸,並不是危機,政策一再托市,不但成效存疑,也大大破壞了投資者風險自理的原則,削弱了投資者教育的效果。
政策以股市好淡,決定上市融資收放,不智之處是嚴重排斥了企業的融資時機選擇,是政策市衍生的矛盾。在這一角度看,香港證券市場有內地無可比擬的優勢,上市的門檻只在於合乎法規,企業絕對有時機選擇的自主。至於企業融資合理與否監管者以法規為尺度行使否決權,投資者則以認購與否「投票」,企業有其自主權,投資者有其選擇權,兩相自決,根本不用起言語衝突。
面對目前現實,中國決策部門要深思的是,繼續政策市的取向並非明智。同時,為遷就市況壓抑企業赴境外上市,也不利企業融資需要。要解此困局,則應還企業自主權,不應硬要先內後外。至於禁止賤售國有資產,不過是有關部門審查企業上市定價的問題,而不是拖住企業選擇境外上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