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經濟學人:後危機時代 對沖基金不再耽溺〝絕對報酬〞

2010-09-01
為回應投資人與監管機關的要求,以往追逐高獲利的對沖基金 (hedge-fund),規模變得更大、更安全,卻也更無趣…。
過去兩年努力挽回客戶信心的對沖基金經理人,其中一部分,如今似乎已自我放棄。身為索羅斯徒弟的知名基金經理人Stanley Druckenmiller,日前即以表現「差強人意」為由,關閉了他操盤的Duquesne Capital Management基金。
不久後,另一位明星級基金經理人Paolo Pellegrini 也表明,有意在9月前返還投資人 (虧損後) 的剩餘資金。績效平平的操盤手,也還大有人在。
所謂對沖基金,原本就是不管市場漲跌都能獲取「絕對報酬」(absolute returns) 的投資工具。但歷經2008年金融海嘯,這種神話被打破了-基金平均績效-19%。
2009 年雖「撿回」部分虧損,卻遲遲無法重振聲譽;2010上半年績效雖優於股市大盤,卻仍只有 -0.2% 的慘澹表現。
失望的投資人紛紛撤手,使得對沖基金的總資產規模,由2007年高峰的近1.9兆美元,下滑至1.6兆美元左右。
若干經理人為爭取投資人支持,不得再保持低調神秘,還需定期面晤或提供績效報告。
操作手法也得跟著調整,包括透過多家一級券商進行交易、並接受擔保貸款,甚至是加入風險管理的後台。這些改變有助攏絡門檻較高的機構投資人,諸如退休或捐款基金。
為儘一步加強吸引力,對沖基金還因應歐美的零售投資規定,擴大其投資產品的範圍。連先前靠放空美房市大賺的對沖基金天王John Paulson,都計畫推出符合歐盟委員會「可轉讓證券集體投資計劃 III」(UCITS III) 規範的產品。
監管規定趨嚴,是對沖基金越來越酷似傳統投資的原因之一。美國7月通過的金改法案載明,資產額超過1.5億美元的對沖基金,須向美國SEC (證券交易委員會) 登記,以便進行追蹤管理。
在此情況下,對沖基金為降低成本,亦逐漸發展為大型企業形式,反而不利於較小型的基金。事實上,經過前兩年的慘痛教訓,投資人亦更重視績效的穩定,而非一昧求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