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養不起、老不起、住不起 台灣恐掀銀色海嘯

「為了照顧失智母親,餐廳經理變成中低收入戶」、「為了照顧中風倒下的老伴,老奶奶必須離開自己親手打造的家,跟著老伴住進安養院」,但因政府法規愈來愈嚴格,房價愈來愈高,安養業者悄悄醞釀漲漲價,首波將衝擊4萬多個家庭,台北市成為養不起、老不起、住不起的地方,這一波老人大遷徙像是一個信號,預警一波即將生成的「銀色海嘯」。
根據最新一期的《商業周刊》報導指出,今年底前,有3千多名失智失能老人將被迫搬離五都,安養機構業者群起走上街頭,卻得不到官員與媒體的眼神。《商業周刊》並走訪多家安養機構,「(台灣)最多的是五十歲、六十歲、甚至七十歲的老人,照料著七十歲到九十歲的老人。」台北市社區銀髮族服務協會理事長朱偉仁描繪老人照顧者的樣貌。
「離家近」是這群照顧者選擇安養機構的首要要件。這三十年來,私人安養照顧機構就是在這樣的市場需求下運作,以名為「某某養護所,某某老人長照中心」的招牌,隱身在社區街頭的公寓或樓房裡,不過,在房價高漲、社區居民不歡迎、政府嚴格規定等多重因素下,「離家近」的基本需求,卻變得日益困難。「這簡直是麥當勞叔叔之家事件的翻版。」恆愛老人養護所主任趙令儀表示。
報導指出,新訂「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原本是出自善意的政策,現在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五年前,中央政府為了提升私人長照安養機構的品質,新訂「老人福利機構設立標準」,設定更為嚴格的法規,五年的改善緩衝期在今年七月三十一日屆滿,經業者爭取,延至今年十二月底。然而,迄今全國一千零五十一家的業者,仍有高達六到七成不合格。
一個法規,竟有近七成不合格,顯然脫離現實,多數業者做不到。有些業者打算以拖待變,也有業者索性關門。根據《商業周刊》調查,在當前的執法標準不變的前提下,全台灣僅僅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與高雄市五都以預計在今年底歇業、搬遷、減床的業者數量推估,將牽動超過三千六百名的老人﹐必須從現住的安養機構中搬遷。
台灣在太平時代,前所未見的老人遷徙潮,已悄悄展開。
報導指出,由於不合格的業者太多,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甚至做好打算,最壞情況將有四十九家業者,超過一千床老人必須做好搬遷準備;由於台北市本身公私立機構加起來還至少短缺七百床,必須做好將老人往新北市、桃園安置的計畫。而隨著都會區經營成本墊高、安養床位減少,業者悄悄醞釀漲價。台灣約四萬二千名老人住在安養機構,這四萬多個家庭成為首波衝擊對象。
目前業者對新收的失智失能老人家屬提高收費,每月漲價新台幣一千元到兩千元,漲幅約六%到一○%;至於已住進來的老人,收費暫時不變,但未來勢必反映成本與供需,拉高收費。
以台北市平均收費每月約三萬元,台中、高雄約兩萬元計算,只要家中有一名老人住進機構,一年就需花二十五萬元至四十萬元支出,各約占台北市家戶平均可支配所得三○%,台中與高雄二○%。就算安養機構僅僅漲價一成,也會讓可支配所得再減少二%到五%。
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住進養老院,不像小孩就讀托兒所,能預先估計是住一年、三年、還是十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一九九九年調查,人類長期照顧的潛在需求為五到七年,二○○四年世衛組織再發布報告,長照需求已延長至七到九年;二○○八年的報告,則變為八至十年。人類年邁後躺在床上的時間,有越來越長的趨勢。
以月付三萬元、付十年計算,至少需三百六十萬元,這還不包括醫療費用,以及通膨因素。如果要住設備更佳、收費更高的安養機構,花費更遠超過此。在五都,尤其是高房價的台北市,除非家有恆產或長者已備妥養老金,否則中產階級,面對失能老人、年幼小孩、購置住宅,光是其中一項就令人喘不過氣,更不要說三者兼顧。台北市成為養不起、老不起、住不起的地方。
台灣老化的速度全球第二快,十三年後,我們就要從現在一四%老人占比(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的社會,成為二○%占比的超高齡社會。據估計,到了二○二五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失智失能人數,就會從目前的二十六萬人,擴增為四十八萬人,人數倍增。
假設一名老人有四位家人,二十六萬名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料,衝擊的是上百萬中華民國國民;當失智失能老人倍增,未來受衝擊的人也同樣倍增。這波老人大遷徙就像是一個信號,預警一波即將生成的「銀色海嘯」。
媒體名稱:華視全球資訊網 2012-08-03 版面: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