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西班牙經濟前景籠罩“僵屍”陰雲

2010年09月20日
《華爾街日報》──西班牙最高的住宅建築盧加諾塔(Torre Lugano)用花哨的宣傳冊吸引了國內外買家﹐冊子上呈現的是一棟奢華建築﹐擁有玻璃觀光電梯﹐還能盡覽這個地中海度假勝地澄碧海域的美景。
可現實卻是另一番景象。車庫進水﹐窗戶漏風﹐廁所被堵使公寓里充滿了下水道污物。觀光電梯從未兌現。一些住戶最近被迫只能到公共浴室去洗澡﹐因為自家樓層的管道出了問題。住戶們以“建築缺陷”為由對開發商提起了訴訟﹐要求2820萬歐元(約3640萬美元)的賠償。
這幢420英尺高的建築正是西班牙最近的經濟榮耀之夢與新的殘酷現實之間存有差距的寫照。大約150萬套未完工、未售出或是根本無人問津的住宅式房屋散落於西班牙全國﹐它們是還在繼續破滅的樓市泡沫的產物﹐這個泡沫今後數年將對西班牙更大範圍的經濟發展構成威脅。它是一場宏大狂歡的後遺症﹐一個現如今被西班牙人稱為“我們自以為很有錢的時候”。
西班牙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的低利率以及它與富裕鄰國之間逐漸縮小的差距一度被認為是歐洲統一貨幣歐元取得最初成功的標志﹐也為西班牙開創了持續十年的繁榮時期。
如今﹐由於歐洲大陸的復蘇依然充滿不確定性﹐西班牙恢復增長的能力就被看作是對歐元未來穩定性以及對歐洲經濟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檢驗指標。
經濟規模達1.3萬億美元的西班牙是使用歐元的第四大經濟體﹐在歐元區總產出中大約佔據著11%的比例。而其他身陷困境的歐洲經濟體──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總共佔據的比例約為6%。
對西班牙復蘇能力的不確定性加大了西班牙股票和債券的壓力。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Jose Luis Rodriguez Zapatero)已將今年的國家預算削減了數十億歐元﹐他說未來幾週將公佈更加緊縮的2011年預算。就連國王和王後也感受到了拮據:西班牙皇室官員本週說﹐皇室明年的費用可能會縮減。在西班牙﹐皇室的費用是依靠政府撥款的。
由於國際市場已對西班牙敬而遠之﹐西班牙的銀行只得依靠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來保持經濟中至關重要的信貸流動。三家主要評級公司中唯有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暫時沒有下調對西班牙國債的評級﹐不過該公司在8月份表示﹐他們仍在考慮對其進行下調。
投資者認為﹐對於壞賬數量以及資產表其他資產的情況﹐銀行需要增加透明度。許多西班牙銀行不僅沒有披露存在問題的信貸﹐還將仍有問題的貸款進行再融資﹐將已止贖或是沒有賣掉的房屋列為資產﹐而往往不會公佈它們的市值已經減少。即便多家銀行今年夏天都通過了政府強制進行的“壓力測試”﹐經濟學家認為這類資產依然是一大威脅。
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經濟學家加里卡諾(Luis Garicano)說﹐一種風險就是西班牙的銀行可能踏上日本那些所謂的“僵屍銀行 ”的後塵﹐為了掩蓋損失而繼續持有問題資產。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該國銀行在問題資產和其他不良資產失去價值後依然對其緊抓不放﹐寄希望於市場恢復後重振旗鼓。這種做法使得資本陷於一個發展不良的經濟領域﹐從而令銀行無法為更加重要的經濟領域提供融資。據日本政府的數據﹐到2002年時﹐日本所有的貸款中有8.4%為不良貸款。
在西班牙﹐這一比例在6月份時達到了5.4%﹐而三年前還不到1%。該國央行西班牙銀行(Bank of Spain)在今年早些時候的一份報告中預測﹐多達1650億歐元的貸款﹐相當於在建築和房地產行業擁有風險敞口的所有西班牙貸款的37%左右﹐最終可能被證明存在問題。
最近幾個月中﹐西班牙銀行採取措施要求銀行更快地留出更多撥備﹐以應對其資產表上的壞賬和房產資產。監管機構還對在樓市危機中遭受打擊的區域性信貸機構﹐也就是儲蓄銀行進行了迅速整合。有了旨在幫助這一領域進行再融資的政府基金的支持﹐官員們希望合併後的儲蓄銀行能更好地消化掉損失﹐在危機過後成為更具實力、競爭力更強的放貸者。
任何復蘇都需要時間。經濟學家說﹐在一個健康的市場上﹐賣掉西班牙在房產熱潮期間修建的所有未售出房屋至少需要三年。這要比美國樓市供應過剩最嚴重時期預計消化新供給所需時間的兩倍還長。
而西班牙更大範圍的經濟要獲得重振﹐需要的時間將會更長。面對20%的失業率和最近嚴格控制支出的西班牙政府大幅削減開支的舉措﹐消費者在短期內是不大可能動用他們的錢夾的。
Paulo Prada
(本文版權歸道瓊斯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陸以正專欄-糧食與人口成長陷危機

2010-09-20 中國時報
許多人都知道何謂「馬爾薩斯人口論」。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是英國經濟學家,他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以二十八年時間,發展出一套理論,可簡化如下;全世界糧食生產量,趕不上人口增長速度。總有一天,地球會面臨糧食不足的危機;那時就會因戰爭、瘟疫、或其它原因驟然減少,重新開始一個增長階段。
近世紀來,人類由於營養改善,醫藥進步,長壽人口迅速增加。但馬爾薩斯說得對,糧食生產雖以數學級數增加,人口卻不斷以幾何級數跳躍般成長。目前全球人口已達六十八億人。預計到公元二○五○年,將超過九十一億之眾;令人不禁想起馬爾薩斯的理論,我們的地球真能生產足夠糧食,來養活這麼多人口嗎?
美國著名的《自然(Nature)》月刊,今年七月廿九日出版的第四六六期,以〈怎樣養活飢餓的世界(How to Feed a Hungry World)〉為主題,向世界提出警告。該誌指出:一九六一年時,全球人口還只三十億人。到二○○七年就增加一倍,變成六十億,現在更在三級跳,毫無減緩的跡象。
雖然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不同意該誌的警告,反而樂觀地認為,即使到了二○五○年,全球糧食生產數量仍可應付人口增長的速度,但相信的人不多。尤其經濟學家、國際發展問題專家、與人口學家,都認為長此以往,地球總有鬧飢荒的一天。那時再手忙腳亂地尋求解決之道,恐怕會太晚了。
世人雖瞭解人口問題的嚴重性,卻無人想得出應付之道。最可笑的是聯合國,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一日,前南斯拉夫聯邦有一個嬰兒誕生,被聯合國認定為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鄭重其事地向全球宣布說,舉世人口突破了五十億。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EPA)」把那天訂為「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這件事是成績最差的秘書長Javier Perez de Cuellar任內,派巴基斯坦籍的女社會學家Natis Sadik掌管人口基金會,想出來的餿主意。但是既然有了這個節日,不知情的會員國還照樣紀念,大陸便是其一。
依照UNEPA的統計,一八○四年世界上才只十億人口。一九二七年加了一倍,變成二十億。一九六○年,達到三十億。一九七五年增長到四十億。一九八七年,上升到五十億。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跨過六十億大關。到我寫此文時,上網查出的最新數字,是地球總人口數已超過七十億四千四百萬。
不僅此也,這個數目仍以每年八千六百萬人的速度在增加。照此推算,二○一五年就到達八十億人;二○五○年膨脹到九十四億;二○八○年將到達一百○六億。如此下去,怎麼得了?幸而專家們同意說,到本世紀之末,因為世人會普遍覺察到人口無限增加的危機,可能在一百○三點五億左右,會穩定下來,維持那個總數,不再增加。
要養活現有的七十億人,沒那麼簡單。除糧食外,還需要教育(schooling)、醫藥(health care)、與各項社會服務,所需經費將是天文數字。因為十五年前就有專家指出:當年總人口數為五十七億。但其中九億六千萬人是文盲,又有三分之二是女性;一億三千萬是兒童。要使這些人成為有用的世界公民,又要多少錢才能辦到?
聯合國能做些甚麼呢?五十幾年來,會倒是開了不少。最近一次是一九九九年六月卅日到七月二日,在紐約總部大廈召開的「國際人口與發展會議(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ference)」,有一百八十二個國家與地區代表參加,共計一萬五千人。會議通過了所謂「行動綱領」,也是一堆廢話,毫無新意。
大陸人口的最新統計,依照「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所設的「中國人口信息網」顯示,去年是十三億三千五百萬人,比前年增加六百七十二萬。北京政府自己也承認,這些統計數字不盡可靠。根據「國家計委」公布的「省級人口個案數據品質評估結果」,二十個省分報上來的出生人口總數,和人口統計表比較,竟然高出百分之十二。
誰都知道,大陸人現在有錢了。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統的影響,為傳宗接代考慮,非要生個兒子不可;只要賄賂送到,管得著的人眼開眼閉就行。何況現在又有規定,如男女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可以生兩個小孩。中南海想要把中國人口最終限制在十七億,恐怕沒那麼容易。

非洲經濟奇蹟? 勿過度憧憬

2010-09-20工商時報
隨著經濟加速成長,外資湧入,貧窮人口減少,非洲的發展已被國際視為最新的經濟奇蹟,然而當地的經濟學家警告,不要對非洲期望過深,因為非洲經濟實際的情況遠較國際間所看到的複雜,而且過度依賴天然資源。
最近10年間,非洲這塊原本是全球最貧窮的大陸發展迅速,預料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將達到5%。非洲的經濟成就受到國際與西方經濟學家的高度肯定。顧問公司麥肯錫最近在一份報告中就指出,非洲經濟成長快速的情況還將持續。高盛首席經濟學家歐尼爾最近也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南非、埃及與奈及利亞等非洲國家可望在2050年之內加入金磚四國的行列,成為新興經濟強權。
但是儘管國際間樂觀看待非洲經濟前景,當地的經濟學家卻是抱持謹慎的態度。南非貿易與產業策略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莫塔沙表示,天然資源的出口是非洲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而這代表非洲的經濟仍是十分脆弱。
他並且表示,國際間對非洲經濟的高度期待是植基於對當地政局趨於穩定、貪污腐敗惡風改善以及衛生健康情況持續進步的預測上。莫塔沙指出,這些障礙目前依然存在,而且短期內也不可能消除。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非洲貧窮人口持續減少,人民所得增加,是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倫敦政經學院的經濟學家楊格就表示,非洲中產階級正在增加之中,當地家庭支出平均1年成長3.3%左右。
然而莫塔沙表示,非洲的經濟成長的持續性並非如國際間所看到的那麼強。他指出,近年的金融風暴、糧食價格飆漲已對中產階級的財富造成嚴重侵蝕 。
設於貝寧共和國的政治經濟研究所瓦契岡則是表示,當地政府缺乏可以推動經濟持續成長的政策,而且基本建設也不足,更是缺乏人才,而這些都是阻礙非洲經濟持續成長的瓶頸。

投資機會的取捨 避開事後偏見

晨星亞洲研究部 2010/09/20
投資人常常惦記著、夢想著那些已經錯失的投資機會,對於那些當初沒有掌握住的投資念念不忘。投資人應該謹記的是-如何從過去所作的決定中學習到經驗,而不是不斷懊悔當初沒有作應作的投資,而去羨慕今日的大贏家。
由於事後的偏見心態,常常會讓人以過去的報酬表現來預測其未來的表現,於是很容易就下了簡單的結論。然而,總是想著你可能可以得到的結果,而非你是如何得到這個結果的過程,就可能會使自己對本身的投資策略判斷不當,而做出一些不必要的改變。換言之,即使你沒有投資在一檔事後發現報酬表現為全球最佳的基金,那並不代表你當初的投資決策不夠健全,或者是投資流程不夠合理。現在我們來檢視一些分析師多年來所錯失的一些重大的投資良機。
在十多年前,有某位同事強力建議佈局於黃金部位。他認為小部份的黃金或黃金礦業類股的資產配置,可以在變化極大的股票市場中,讓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更加分散,而且黃金價格當時也位於即將反彈的歷史新低點。但是分析師有採信這個論點嗎?答案是沒有。他並沒有持有任何的黃金部位,當然也沒有參與到典型貴金屬基金過去10年來幾近23%的10年期(截至2010年9月3日止)年化報酬率,而這個報酬率比其它基金組別都來得高。
然這位分析師亦有他堅持的理由。他認為:黃金是不可預測的,不僅不會產生收入,也不會有實質的報酬,且幾十年來也沒有甚麼真正的表現。再加上,當時並沒有黃金現貨ETF,僅能夠購買持有貴金屬礦業股票部位的基金,這樣一來就容易會有較大的公司風險。如果他的投資組合中有黃金相關的投資部位,那麼他恐怕無法睡得安穩。
之後,另外一位同事開始介紹一檔新的基金,並指出該基金對「長期價值型投資人」極具吸引力。這檔基金在1999年12月左右成立,但是表現卻非常強勁。基金經理人是一個反傳統並相當規避基準指數的價值型投資者,在市場投資機會少時,會選擇擁抱現金部位,但在機會出現時,也可能會大幅加碼他所青睞的產業和股票。這檔基金引起了分析師的注意,但他仍選擇做一個旁觀者。由於該基金的相關費用有點偏高,且該基金的成立時間都較這位分析師原先已持有的基金都來的短。因此,該分析師對於這檔相對年輕的新基金望之卻步。然而,這檔基金卻持續它的亮眼表現。這檔基金正是Fairholme(FAIRX),基金經理人為 Bruce Berkowits,該基金也是晨星(美國)國內股票型基金的得獎者之一。
數年之後,這位分析師持有另一檔並不熱門的價值型基金,當時所有價值型基金的表現都不佳,但他仍對基金經理人抱持信心。然該基金的投資顧問和董事並不認同,他們將原先的基金經理人換掉,並將該基金交由一位交易操作較為頻繁的基金經理人來管理。由於新任經理人過去的管理績效相當亮眼,分析師的同事因而對這位新任的基金經理人滿懷信心,但這位分析師卻撤回他的投資建議,並將這檔基金賣出,因為新基金經理人將該基金從一檔低投資週轉率、典型的反傳統價值型基金轉變成一個快速交易,且具彈性操作的價值型投資基金。約在 18個月後,該基金 Vanguard Capital Value(VCVLX)在新基金經理人 Peter Higgins的管理下大幅反彈,並成為在金融風暴過後表現最佳的美國國內股票型基金。
從經驗中學習
究竟分析師做錯了什麼呢? 除了不接受他的同事所給予的意見外,其實並不多。但如果你對成功的定義是指「持有報酬表現最佳的基金」,那他的決策行為的確是錯誤的,但這個定義不論是多健全的投資計畫都不一定可以達到。在2000年的時候沒有投資Fairholme的確很可惜,然即使是一個考慮非常周詳的投資計劃也會漏掉一些極佳的投資機會。所以在哀嘆錯失了某個機會之前,請重新思考你當初的投資理由,以及這些投資是否達成原先的既定目標。
當某個投資產品報酬表現名列前茅時,不管是否投資於該產品,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去假想如果事情與實際發生的狀況完全不一樣時會如何。藉由這樣的思考,可以清楚地看到你所承擔或可避免的風險。由於這樣的考量,分析師體認到大部分他所持有的基金,整體報酬表現並不差,且幾乎全部都有低於一般水平的費用比率以及週轉率,並有高於平均水準的基金經理人任期,及長期在同一基金組別中有不錯的績效排名,這些特性都提升他可達到目標的機率。因此,他會試著不再扼腕過去這十年中,他所放棄掉的一些基金投資機會。但同時,他也期望能聽到更多關於那些「漏網之魚」的事情或資訊。
(本文由晨星美國撰寫,晨星台灣摘譯)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生前兩年贈與配偶 降稅沒了

2010/08/30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臺北報導】
生前二年財產贈與配偶,小心贈與財產失去申請差額分配請求權降稅的機會。財政部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贈與配偶的財產,不僅須列入被繼承人財產課徵遺產稅,且不能列入差額分配請求權的扣除額。
由於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具有有效降低遺產稅負效果,不僅高所得者經常用來做為節省遺產稅利器,稅捐機關統計,受理的遺產稅課稅案件中,每三件就有一件會申請行使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生前二年贈與財產不得列入請求權的扣除額,將會使被繼承人遺產稅負上升。
財政部指出,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內贈與配偶的財產,依遺產贈稅法規定屬擬制遺產,應併計被繼承人的遺產課徵遺產稅,但在計算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扣除額時,因贈與財產在被繼承人死亡時,已非屬被繼承人現存的財產,不能列入被繼承人的剩餘財產,計算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扣除額。
民法第1030條之1第1項規定,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夫或妻現存的婚後財產,扣除婚姻關係存續所負債務後,如有剩餘,其雙方剩餘財產的差額,應平均分配。但不包括因繼承或其他無償取得的財產及慰撫金。
財政部舉例,被繼承人甲在98年死亡時,遺有不含受贈或繼承取得的財產100萬元,生存配偶乙在甲死亡時,持有不含受贈或繼承取得的財產總額2,900萬元。
甲在死亡前二年內贈與乙財產9,500萬元,依遺贈稅法規定,9,500萬元屬甲的擬制遺產,應併計甲的遺產總額繳納遺產稅。
由於財政部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的贈與財產,不能列為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的扣除額,甲贈與給乙的9,500萬元不能列為甲的剩餘財產,且因乙屬無償取得,也不能算是乙的剩餘財產,核算甲的剩餘財產只有100萬元,乙則有2,900萬元。
也因為生存配偶乙的剩餘財產2,900萬元大於被繼承人甲的剩餘財產100萬元,其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扣除額為零元。
新聞辭典》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
夫妻雙方財產懸殊,因為配偶一方死亡,或者協議、判決離婚情形下,另一方可向法院要求行使民法「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達到保障權利與降低稅負的目的。
但可行使的範圍,不包括因繼承或其他無償取得的財產、慰撫金與夫或妻的婚前財產。
當財產較多的一方死亡或要求離婚時,財產較少的一方,即可運用「夫妻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達到節稅效果。
舉例來說,夫過世時有9,000萬元財產,其中包括債務一筆1,000萬元、受贈一筆1,000萬元;妻名下有2,000萬元財產,包括債務一筆500萬元。
妻可申請的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演算法為:夫財產7,000 萬元(9,000萬-1,000萬-1,000萬);妻財產1,500萬元(2,000萬-500萬),行使差額分配請求權金額後,妻可請求保有夫財產的2,750萬元【(7,000萬-1,500萬元)/2】不必列入夫的遺產課稅。

基金沒在賺錢 哪來的高配息?

2010/09/13【聯合報】
一般債券型基金的配息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不管基金賺不賺錢,一律不配息,利潤滾入本金內繼續加碼投資;第二種是有賺錢才配息;最後一種則是不管賺不賺錢,固定每個月配息。
投信業者說,多數債券型基金都屬於第一種,這也是國外市場的主流商品;國內投信募集的債券型基金因受到投信公會約束,都屬於第二種,也就是有賺錢才配息。只有境外基金因為非經國內主管機關審核發行,代理業者可以選擇第三種形式募集,就是每個月固定配息。
投信業者指出,因為國內投資人一向喜歡保本、固定配息的產品,在國外每月配息債券型基金意外在台熱銷,所以愈來愈多的境外債券型基金迎合國人口味,設計月配息機制。
業者低調表示,大環境不好,如果每個月還能有配息進帳,對投資人的吸引力自然大幅增加,所以部分境外債券基金只好「先把投資人當初投入的本金,每個月配給投資人」,以達到每月配息的目標。
但知名理財部落客媽基幫主說,對投資人來說,如果用投資人的本金來配息,「錢不過是從左手流到右手」,都是自己的錢,沒啥好高興的。
另一名知名財經部落客綠角也在其部落格上指出,債券不等於定存,如果「拿到配息,本金虧掉,賺在哪裡?」綠角提醒,追求高配息、卻沒看到高報酬背後的高風險,往往得不償失。
閱報秘書》高收益債 公司債的一種
高收益債是公司債的一種,指信用評等較低(例如BB+、Ba1或以下)公司發行的債券。高收益債券型基金,就是投資這種殖利率高、但風險相對也高的基金。
與高評等債券相較,高收益債發行公司隱含有較高的信用違約風險,因此高收益債券的票面利息較高評等公司債高,以吸引投資人買進。

樂於回饋社會 投資專業最好

2010-09-13 工商時報 王信人
資誠(PWC)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是個「多金」的會計師,在理財上很理性,寧願把時間投資在專業上,很少做金融、房地產的投資。
會計師專業的報酬很豐富,身為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的所長,老薛的身價不斐,但他很低調,與其花時間理財,不如專心於工作、教書,回饋社會。
挑高殖利率股 做價值性投資
會計師是上市上櫃公司財務報表的簽證者,知道公司的財務機密,因此投資股票受到嚴格的限制。全球PWC對於獨立性的規範很嚴格,資誠的合夥人,其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對於全球PWC客戶的股票,都不能投資;如有買賣股票,必須在14天內向國外PWC總部申報。資誠的員工對於所有經辦業務的股票,亦不能投資。其實,國內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基於獨立性的要求,在這方面的規範都相同。
老薛說,在股票投資上已被限制,平常也沒有時間做投資,如果把時間花在股票上,「即使賺了股票,也會輸掉專業與生活品質」。所以他的理財比較保守。
在孩子小時候,在稅法允許的捐贈範圍內,以前每年固定捐贈110萬元給小孩,現在是每年220萬元,選擇「殖利率高」的股票,做價值性投資,長期抱著,每年獲配的現金股利,拿去繳學費,當成教育基金。所謂「殖利率高」的股票,是每年穩定配息、報酬率高於銀行利息。雖然台塑每年會固定配息,但因為是資誠的客戶,所以他並不能買。
不熱中房產 考慮需求再買
薛明玲引用已退休的前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主席張五益的觀點:「要有花小錢的樂趣,不要有傷大錢的煩惱」,對於不動產投資,他認為若投資不好,會傷害大錢,所以保持距離,他說,他從來不投資土地,買房子是因為需要,買了新房,舊房子沒有賣掉才保留下來。
老薛謙虛地說,當初剛工作時,身上沒有錢,買小房子是為了生活上的需要,後來因為有其他需要而換房子;上一棟房子是樓中樓,目前住在文山區的大廈中,1坪才40、50萬元,和豪宅完全不能比,說出來會被笑。他的2個小孩小時候都讀再興,房子就在再興附近,小孩上學很方便,女兒目前已讀到台大研究所,兒子在讀再興中學。
老薛很重視社區的品質,「古人說『「千金買房,萬金買鄰』,挑房子也要看鄰居」,他的鄰居多為律師、會計師等專門執業,及公教人員。
至於買房子的時間點,他說,要在房地產的底部時買;等到60歲時,需要比較安全、方便的房子,所以在這幾年內就要觀察。
老薛的工作非常忙,但仍利用週末、或平常的晚上,到學校兼課,為檢調人員、法官、為上市櫃公司董監事上課。他說,資本市場最重要就是公司要健全,董監事非常重要;而目前的經濟犯罪,多牽涉到公司的財務報表,他因為熟悉財報,所以就教這方面的課,也是對社會有貢獻。
熱心贊助本土藝術作家
如果有閒錢,他說,做公益的方式有很多種,他會買本土藝術的作品,不是為了投資,而是覺得他們很辛苦,需要社會的支持。老薛也贊助流浪狗,在八八水災中有人出力救流浪狗,他不能出力,就贊助一點財力。
薛明玲去年55歲才開始養狗,他算一算,等狗15歲時,相當於人的70歲,到時候他也70歲,人狗年紀差不多。因為養狗是一家人的事,考慮到家人的喜好,他養了2隻邊境牧羊犬,來自紐西蘭,就是那種在電視廣告中會跳起來咬飛盤,非常矯健的狗。周末他會帶狗出去一起爬山,帶給他夫婦很多樂趣。

人口十年增近百萬 靠中國移民拚經濟

2010-09-09 中國時報 【林上祚、張慧英/新加坡報導】
正當台灣人口成長逐年下滑之際,新加坡過去十年,人口卻從四百萬劇增到四百八十萬人,除了印度等地移民外,尤其來自中國的外勞、留學生與白領移民大舉湧入,普通話在「不中不西」的新加坡迅速崛起。新移民的湧入,為經濟注入活血,但也讓新加坡變得擁擠,民眾對擠不上地鐵、房價飆高三成嘖有煩言。
成大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宋鎮照,最近在南洋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他就很驚訝地發現,無論是在校園還是吃飯時,周圍的人常常都在講普通話,簡直會懷疑是在中國還是新加坡。
這些年來由於移民增加,新加坡人已經開始在議論,是不是再過十年就會出現新移民的國會議員或部長了。
在新加坡友人的帶領下,記者前往中國新移民最大聚集地芽籠區,這裡有各省市的同鄉會館,也有近百家合法娼館,就像臺北萬華,芽籠週末湧入中下階級男性,坐滿了熱炒店騎樓邊的餐桌,席間也有不少亮麗女郎。一位笑容爽朗的姑娘說,她是遼寧來的。
來自中國的移民,有些填補了中下階層的人力不足,也有些帶著技術與資本移入。新移民大量移入的結果,逐漸改變新加坡人口結構,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已經達八十到一百萬人之譜。
南洋理工大學傳播與資訊學院教授郭振羽分析,新加坡每年新生兒人數,距離人口均衡的水準,還短少二萬人,新加坡政府接下來要發展的幾項產業,例如醫藥、金融、教育,都必須要引進國外的人才。
現在年輕人不是講星式英文的本地人,就是正宗普通話的中國移民,方言式微,有些人感覺新加坡愈來愈中國化了,但更多人認為,新加坡多種族的多元文化,足以讓外來移民逐漸融入並產生認同。
印度裔的聖坦尼顧問新加坡分公司執行長巴斯卡蘭(Maun Bhaskaran)就表示,他生長在這裡,完全認同自己是新加坡人,從不覺得自己是少數族裔而受到歧視,因為新加坡很努力維持公平的族群關係,「我寧願在新加坡、而不是在回教世界當少數族群」。

人口老化接受移民是星國唯一選項

2010-09-09 中國時報
新加坡近來移民湧入引發不少批評,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新加坡平均每個婦女生育率是一.二二,華族只有一.一,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接受移民是現階段唯一的選項,「日本就是選擇另一條路,導致經濟萎糜不振」。
李顯龍日前在國慶群眾大會喊出「新加坡人都是移民的後代」,呼籲民眾以包容心態接納移民,他承諾增建地鐵路線及確保本地學生受教育機會不受排擠,但也指出,大家未來會面臨國際競爭,所以最好從學校開始學習面對,提醒國人「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下,要勇於接受全球競爭」。
李顯龍表示,移民政策是新加坡必須走的路,移民政策要取得平衡,第一是不能走得太快,「因為有這些外勞進來,新加坡經濟在風暴之前有七、八%成長,今年可以有一五%成長」,很多公司可以聘雇勞工擴大經濟規模,可以發展基礎建設等。
「我們需要基礎建設,如果沒有外勞,我看我們經濟會受到很大影響,甚至社會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李顯龍表示,過去幾年,許多人願意移居到新加坡,新加坡也願意選擇性地吸收符合條件的移民。「我們擔心如果情況好的時候,你不接受他們,你無法確定五年、十年之後,他們會不會願意進來。」「我們可以用五年、十年慢慢同化他們,但是如果我們現在不收他們,五年、十年後中國崛起了、印度開放了,他們會願意來嗎?」
李顯龍舉例說,日本選擇不讓外國人進來,「結果就是萎靡不振的經濟,沒有朝氣,暮氣沉沉,這不只是購買力的問題,這還涉及到國人對前途的見解。如果大家都說我們人口年年收縮,以後沒有更好的日子,這將影響整個國家的士氣。」
成功之道-李顯龍:國際化 認真 效率 有秩序
台灣到新加坡「取經」的人絡繹於途,但台、中、星同樣屬於華人社會,新加坡的守法、效率與清廉,卻始終無法被其他地方複製,新加坡究竟怎麼做到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接受本報專訪時,提出了他自己的分析。
一九五二年二月十日出生、因此生肖屬龍的李顯龍,和新加坡大多數人口的華族一樣,與中華文化有很深的淵源,但他認為新加坡的狀況與發展有其獨特之處。雖然星、台、中都是華族,國家的情況卻各不相同:
「新加坡比較國際化,我們工作語言是英語,我們也是多元種族,雖然華族為多數,社會上還有二五%的非華族人口,我們不是華人社會,我們是多元種族社會,這會影響到人民的思想。」
李顯龍總理接著指出,第二個因素是新加坡的處境。「我們建國時期走過相當難走的路,經過這段坎坷的過程,第一代都很清楚,如果我們不認真工作拚下去的話,我看沒有前途,所以造成一個國家的風氣。我們(第二代)盡量維持下去。」
展望未來,李顯龍總理表示:「第一代與第二代之間觀念不見得完全相同,因為成長環境都不同,但如果我們能夠維持紀律環境、有效政府,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我們可以維持高效率、有秩序、可靠的社會環境。」

晨星:八理由 必須投資中國

2010/09/03【經濟日報╱記者張瀞文╱臺北報導】
雖然投資中國股市似乎難以在短期內獲利,但晨星(Morningstar)仍列出不能不投資中國企業的八大理由:
1.中國經濟正以9%的速度增長(即使略低於之前的11%),美國經濟的成長速度大概只有3.5%。許多人擔心中國央行正在給經濟「踩煞車」,但只不過意味中國經濟不再過熱,成長依然是成長。
2.中國的中產階級正以每年新增5,000萬人的速度增長,中產階級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已經從5%增加到25%。這一人口變遷趨勢將影響中美兩國的幾乎所有產業。
3.中國目前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頭號能源消費國。中國在可替代能源的投資也多於美國,兩國在這方面的投資分別為340億美元、280億美元。
4.中國爆發信貸危機的風險很小。雖然有人擔心中國房地產泡沫化,但中國的房貸頭期款比重達30%,不像美國在2004年到2007年信貸泡沫期間,許多人購房可以享受零首付,他們的收入根本不足以償還房貸。
5.中國今年的鋼產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5%,這是反映中國未來數年經濟成長的領先指標。
6.中國理工科學位的比重達四成,不像美國只有2%。英特爾前執行長葛洛夫(Andy Grove)最近撰文說,美國正在把全部技術衍生工作拱手讓給中國,他更擔心美國會失去全部的創新工作。全球第二強的超級電腦剛剛在中國建成。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最高領導層中九個人就有八人擁有工科學位,包括國家主席。
7.很多人質疑政府資料的真實性,比如有關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數字,但中國外匯存底的規模超過2兆美元,這卻是確定的資料,中國不會像美國大舉負債。
8.最近有很多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全都是高成長行業,如汽車、醫療、珠寶、能源(包括替代能源),甚至瑜珈。
百度、網易和搜狐等公司知名度都很高,但好日子已過去,高成長的寶座會讓位給下一批中國公司。

李開複:谷歌在華技術優勢減弱

2010年09月06日 英國《金融時報》 席佳琳 北京報導
穀歌(Google)前中國業務主管李開複表示,谷歌相對於百度(Baidu)的技術優勢已經減弱,這突顯出西方互聯網公司在全球線民最多的互聯網市場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李開複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除非西方互聯網公司在中國建立更敏捷、更靈活的當地業務,並保持強大的技術優勢,否則它們在中國市場沒有機會。
“跨國公司(必須)聘用合適的高層人才,並賦予他們權力,使其具有(在中國)勝出所需的靈活性,”李開複表示。他在一年前辭去谷歌大中華區總裁職務。
“另一條途徑是擁有遙遙領先於其他所有人的技術。穀歌曾經擁有一些這樣的優勢,(但是)百度的技術現在已經足夠好了。”
李開複表示,百度、騰訊(Tencent)和阿裏巴巴(Alibaba)等中國互聯網公司很可能保持各自在中國市場的壓倒地位,而它們的美國競爭對手則被有關中國的種種疑慮所牽制。
李開複發表此言之際,過去8個月明顯改變了中國戰略的穀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出現下滑。“人們必須評價其總方程,他們對這個國家的不自在程度,他們對於自己能夠成功的信念,市場在多大程度上有利可圖,他們的政策有多大靈活性,他們有多少資金,”李開複表示。“他們必須權衡所有這些因素。顯然目前這些方面未能統一。”
李開複不願評論穀歌與中國政府的對峙,以及穀歌在中國的前景。在李開複領導下,谷歌在中國建立了本地搜索服務,接受自己不得不按照北京方面的要求,對搜索結果進行自我審查。但在過去兩年,隨著中國政府提出越來越廣泛的審查要求,該公司開始質疑這種模式。
李開複於一年前辭職,轉而建立自己的互聯網初創企業孵化器。谷歌用兩名高管接替他,分別負責研發以及銷售和行銷,這二人直接向公司的美國總部彙報。
今年,穀歌表示將不再遵從北京方面的審查要求,即使這意味著退出中國。自今年3年以來,穀歌將中國內地用戶重新定向至其香港站點,那裏不受中國網路審查制度的管轄。
李開複以美國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Amazon)和團寶網(Groupon)為例,說明西方互聯網公司能夠在中國擁有優勢。他將在週一宣佈首批得到“創新工廠”(Innovation Works)扶持的中國初創科技企業。創新工廠是他現在領導的高科技孵化企業。
具體專案包括一種基於穀歌Android、面向中國市場的手機作業系統,以及一款讓用戶可以在手機上編輯照片、然後將其上傳至社交網站的應用軟體。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經濟學人:後危機時代 對沖基金不再耽溺〝絕對報酬〞

2010-09-01
為回應投資人與監管機關的要求,以往追逐高獲利的對沖基金 (hedge-fund),規模變得更大、更安全,卻也更無趣…。
過去兩年努力挽回客戶信心的對沖基金經理人,其中一部分,如今似乎已自我放棄。身為索羅斯徒弟的知名基金經理人Stanley Druckenmiller,日前即以表現「差強人意」為由,關閉了他操盤的Duquesne Capital Management基金。
不久後,另一位明星級基金經理人Paolo Pellegrini 也表明,有意在9月前返還投資人 (虧損後) 的剩餘資金。績效平平的操盤手,也還大有人在。
所謂對沖基金,原本就是不管市場漲跌都能獲取「絕對報酬」(absolute returns) 的投資工具。但歷經2008年金融海嘯,這種神話被打破了-基金平均績效-19%。
2009 年雖「撿回」部分虧損,卻遲遲無法重振聲譽;2010上半年績效雖優於股市大盤,卻仍只有 -0.2% 的慘澹表現。
失望的投資人紛紛撤手,使得對沖基金的總資產規模,由2007年高峰的近1.9兆美元,下滑至1.6兆美元左右。
若干經理人為爭取投資人支持,不得再保持低調神秘,還需定期面晤或提供績效報告。
操作手法也得跟著調整,包括透過多家一級券商進行交易、並接受擔保貸款,甚至是加入風險管理的後台。這些改變有助攏絡門檻較高的機構投資人,諸如退休或捐款基金。
為儘一步加強吸引力,對沖基金還因應歐美的零售投資規定,擴大其投資產品的範圍。連先前靠放空美房市大賺的對沖基金天王John Paulson,都計畫推出符合歐盟委員會「可轉讓證券集體投資計劃 III」(UCITS III) 規範的產品。
監管規定趨嚴,是對沖基金越來越酷似傳統投資的原因之一。美國7月通過的金改法案載明,資產額超過1.5億美元的對沖基金,須向美國SEC (證券交易委員會) 登記,以便進行追蹤管理。
在此情況下,對沖基金為降低成本,亦逐漸發展為大型企業形式,反而不利於較小型的基金。事實上,經過前兩年的慘痛教訓,投資人亦更重視績效的穩定,而非一昧求高。

興櫃易上也易下 投資風險大

投資興櫃最大的風險,簡單一句話,就是「不能確定這公司一定會上市櫃」!
櫃買中心官員指出,興櫃股票的最大特色,就是「易上也易下」,也就是說,可能上興櫃不到三個月,公司也可以選擇退出,屆時投資人手中的興櫃持股,只剩下未上市盤商可以交易,但風險大增,保障大減。
日前出現過一家在興櫃掛牌的外國企業,該公司上興櫃不到四個月,就以將轉往中國掛牌的理由無預警終止興櫃掛牌,讓投資人權益受損,因為該公司興櫃股價最高就在掛牌當天,投資人如果沒認賠賣掉,就只能情商公司低價買回,損失慘重。
事實上,通常只要興櫃掛滿六個月以上,而符合上市(櫃)的掛牌條件,通常就可以上市櫃,但目前在興櫃掛牌的公司,還有台灣高鐵已經在興櫃六年多、台灣工銀則是五年多,到現在都還沒上市櫃,讓投資人鬍子都等白了。
櫃買中心官員表示,由於掛牌興櫃公司無營業利益、稅前純益等獲利能力的要求,也沒有資本額、設立年限、股東人數的規定,只要有兩家以上輔導推薦證券商書面推薦就可以掛牌,若只剩一家輔導推薦證券商,就會被暫停交易,沒有輔導推薦證券商則會終止交易。
從興櫃到上市櫃,對投資人最大的差別就是有主管機關的加強管理,公司一有風吹草動,證交所或櫃買中心就可以實地查核,要求說明,然而興櫃公司重視的僅有資訊揭露,是低度管理的公司。
此外,興櫃交易是與推薦證券商議價交易的方式,與一般上市櫃股票的電腦自動撮合交易不同,而且交易完全無漲跌幅限制,不像上市櫃股票還有上下7%的漲跌幅限制,所以這也是買賣興櫃的另一風險,投資人若要賣股,記得要選定價位,否則容易砍在相當低的價位;同樣地,買興櫃股票不能盲目喊進,否則變成創造興櫃股票歷史天價的投資人,也不是什麼太光彩的事。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股海自在行/抓準趨勢價值 別冒險摸底

【經濟日報╱柯建維】2010.08.29
我們的讀者很可愛,我最近去電視台錄影,大樓管理員一看到我,就大聲說:「柯老師,營建股又大漲了,我有買喔!你上個月在報紙上說要布局被嚴重低估的營建資產族群,別等大漲一段了,才再來問『還可不可以買?』我有聽喔!」
類似的「打招呼」,在過去二周我已碰到不下十次,他們大多提出同一個問題,「7月中政府還在用力打房,媒體也都說下半年房價看跌一成,每一兩天都有營建資產的利空,為什麼你會知道營建資產要漲呢?我回答:我並不知道營建資產股要漲啊!只是我認為營建資產股股價被嚴重低估了。就像在7月18日的專欄中所說的:「它們何時會漲?我不知道!但會不會漲?一定會漲!」
其中有一位搭飛機時坐在我鄰座的讀者,先客氣地感謝我讓他賺到錢,之後問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柯總,你不是一直強調趨勢為王,一定要順勢操作嗎?那麼你在7月初到7月中一直看好營建股,不就是逆勢而為?企圖摸底?有矛盾喔!」這真是一個重要的好問題,當時我們在飛機上討論了一個多小時,以下就是我的說明。
股市的贏家策略分兩大類─趨勢操作與價值投資。二種方法各有信奉追隨者。趨勢操作者強調「順勢而為」,信奉「強者恆強」,經常「追漲殺跌」,操作以靈活為要,手中握有的都是強勢股;但區間整理時就容易挨雙巴。以上是一般對趨勢操作的認知。
然而這只是「市場趨勢」,或說是「股價趨勢」;另外還有「經濟趨勢」、「產業趨勢」,甚至「政策走向」也是一種趨勢。像我從去年1月至今一直強調的「中國消費市場之投資方向」就是結合上述三者的趨勢操作,這種趨勢夠大夠長,每一個人可以輕鬆地上車,不怕後知後覺,只怕不知不覺。
價值投資者則強調「逢低布局」,信奉「股價終會反應價值」,經常「危機入市」,在利空大跌時勇敢進場;但在金融風暴時往往會先受到「股價嚴重超跌」的傷害。因此一般認為,價值投資者口袋要夠深才行,股神巴菲特就是最著名的代表。
其實這兩者並非壁壘分明,巴菲特會進行價值投資的標的,也必須是「產業趨勢」長期向上的公司,更不用說他對「政策走向」一直清楚掌握。就像我們7月初開始建議布局營建股,除了因本益比或股淨比偏低,具備投資價值外,我也看好後ECFA時代台灣營建業的「產業趨勢」向上,同時在技術面上,營建股也整理了13個月,因此不是「探底」而是「築底將成」。
像近期不少人問到友達、聯電、宏碁、矽品、日月光等股票一直跌,是不是可以「逢低布局」,我都先反問:你確不確定產業趨勢向上?如果不清楚,那至少等技術面打出底部型態之後再說。雖然有的股價已跌破淨值,又是好公司,但在均線全部空頭排列之下去「逢低布局」,那就叫「摸底」,就如同接天上掉下來的刀子,很容易受傷的。要記住,好公司也可能是讓你賠大錢的壞股票。
不求買最低點,寧可買打出底部的安全點與突破向上的起漲點,才是贏家之道。價值投資者絕不會逆所有趨勢操作,通常是在長期趨勢向上的標的,因中期修正或一時利空而股價超跌時進場布局,且同樣要做好風險控管。
就像我在過去二周一直提醒投資朋友,在8,000點附近不可以增加持股比率,若有很看好的標的,也只能用換股的。這就是用資金比率來控管整體風險。果然台股自8,000點快速摔落,下探季線。
台股本周易有反彈,但7,900點以上已成壓力,持股比率太高者仍應逢高減碼,控制風險。不過由於台股仍屬長多趨勢,個股也不同步,只要掌握好「趨勢」與「價值」,仍有相當不錯的獲利機會可期。
(作者是理財周刊投研部總經理,證券投資分析經驗逾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