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由基金經理人的異動來看中國基金市場

晨星亞洲研究部 2010/07/19
在沉寂兩年後,中國市場再度獲批可以成立新的基金公司,最新成立的「紐銀基金」是由中國西部證券和美國紐約梅隆(BNY Mellon)共同投資2億元人民幣合資設立。紐約梅隆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家銀行,也是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第一檔股票。截至2010年4月底,其資產管理規模逾1.1萬億美元,位於全球前幾名之列;其託管資產規模達22.4萬億美元,居全球第一。根據消息指出,目前另有七、八家新基金公司的成立申請仍在證監會審核中,由於預期市場即將有相關工作職缺的釋出,連帶也造成了近期中國基金市場蠢蠢欲動的換職潮,而基金經理人的跳槽大戲也將再度於中國基金市場展開。
今年以來,中國已共有118檔基金申報基金經理人變更,當然不全是基金經理離職,也有增加基金經理人、內部輪調,或是獲得升遷等因素,但市場最關注的還是經理人投身私募行業或是加入其他基金公司。根據晨星所做的研究報告顯示,自2007年開始,有不少經理人轉戰私募基金,導致中國共同基金市場經理人的流失。再者,許多基金公司逐步發展一些機構組織,也是造成部分經理人離職的原因。
一直以來,由於中國基金市場不斷的擴大、新基金亦不斷發行,使得有經驗的基金經理人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部分投資經驗不足的經理人也紛紛披掛上陣,人員的頻繁流動也導致中國的基金經理平均任職時間都很短。統計顯示,中國的基金經理人從業年限不足1年的比例占到基金經理人總數的近30%,而年紀不到30歲的基金經理人所占比重更是逐步在擴大,投資經驗超過10年以上的經理人甚至不到1%。
根據晨星對單一基金公司的統計資料來看,近5年內中國基金公司平均留值率最高的三家基金公司分別為海富通、興業全球和易方達,留職率分別為92%、90%和85%;最低的三家公司則是金鶯、摩根史丹利華鑫和萬家,留職率分別為30%、53%及55%。
不論是進行挖角或是自行培訓基金經理人,在基金經理人異動的同時,投資人都被迫承擔相關的風險。中國基金市場經理人高度的不穩定性,實際上是中國基金市場投資人潛在的一個大隱憂,一個經驗不足的基金經理人如何去管理操作動輒幾十億人民幣規模的基金,這問題不僅關係中國基金市場未來的發展,同時也攸關投資人切身的投資報酬。

代墊遺產稅 未求償視同贈與 須繳稅

2010-07-27工商時報 記者陳懷瑜/台北報導
台北市國稅局26日表示,繼承人如果幫其他繼承人代墊遺產稅,結果造成該名繼承人總財產出現減少的情況者,這樣的代墊行為將會被視同贈與,必須繳交贈與稅。
根據遺贈稅法規定,只要無償為他人免除承擔債務,或者無償為他人承擔負擔者,都屬於贈與行為,因此,如果繼承人替其他繼承人代付遺產稅的話,也屬於贈與行為。
北市國稅局日前出現一個贈與案件,就是夫死亡之後,妻子以及子女皆為繼承人,母親代子女墊付遺產稅,支付所有遺產稅額共計2,000萬元,可是母親只分得300萬元遺產,其餘遺產因為早分配給子女,造成母親並無太多現金可支付稅款,因此以向銀行借款方式,墊付該筆遺產稅,造成母親負債1,700萬元。
不久之後,年邁母親也往生,國稅局進行遺產查核工作時發現,原來其配偶死亡當時,2,000萬元的遺產稅都是母親所支付,於是要求其他繼承人必須代替已經往生的母親,繳交170萬元的贈與稅。

拆穿股市投資的十大謊言

2010年07月29日
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上週收盤時﹐跟一個星期多一點之前十分接近。上週三振奮人心地上漲200點﹐主要也就是填補前一個週五讓人發愁的200點跌幅。
幾個星期以前﹐道指重挫近800點﹐然後又以同樣劇烈的程度回升。相比4月份﹐這個廣受關注的市場指標目前下跌了7%﹐相比2009年低點則上漲了59%。
這種讓人頭暈眼花的起伏﹐又一次考驗著投資者的神經。2008年到2009年的各種事情已經讓人崩潰﹐而自今春爆發希臘債務危機以來﹐動盪行情又一次回到了市場。
在這種時候﹐經紀商或理財師可能會為你提供一些箴言或建議。有一些標準的安慰話﹐你會一遍又一遍地聽到。但這些話說得有多對呢?下面的10句話﹐就需要進一步推敲。
1.“現在是投資股市的良機。”
真的嗎?問一問經紀商﹐看他在什麼時候警告過客戶﹐說當時不適合投資股市。2007年10月?2000年2月?壞掉的手錶﹐一天總有兩個時刻顯示的時間是對的﹐但並不能因為這個理由去撿只壞表來戴。或者像某人曾經說過的一樣﹐找經紀商問現在是否適合投資股市﹐就像找理發師問你是不是該剪頭。“當然該剪﹐先生。請跟我來!”
2. “股市平均讓你每年盈利約10%。”
那又怎樣?這是根據一部分過去的歷史總結出來的﹐一直要回到19世紀初﹐而且有很多地方經不起檢驗。
這10%當中﹐約三個百分點只不過是來自通貨膨脹。其他7%也不一定可靠。19世紀的數據是值得懷疑的﹐而20世紀的全球圖景錯綜複雜。專家認為﹐5%可能更為典型。另外﹐股市只有在你以平均估值買進的時候才會產生平均回報率。如果你在估值較高的時候買進﹐回報就遠遠不如了。
3. “我們的經濟學家預測……”
打住吧。問問經紀商﹐他們公司的經濟學家有沒有預測到最近的這場衰退﹐如果預測到了﹐是在什麼時候。
人們過去的經濟預測成績並不怎麼好。即使是到了2008年﹐很多經濟學家還在否認衰退已經進行。常見的表演是預測經濟將會出現“放緩”﹐但不會進入“衰退”。這樣﹐不管實際情況怎樣﹐他們都能夠為自己開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經說過﹐在預測家面前﹐算命先生的表現還算不錯。
4. “投資股市讓你參與經濟增長。”
把這話說給日本人聽吧。自1989年以來﹐日本經濟已增長逾四分之一﹐但股市下跌了逾四分之三。或者把這句話說給任何在10年前投資美股的人聽。而且﹐這類例子還不僅限於這兩個。1969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約為1萬億美元﹐道指約在1000點。13年過後﹐美國經濟已增長至3.3萬億美元﹐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呢?還是1000點上下。
5. “要有高回報﹐就得承擔高風險。”
巴菲特聽了這話肯定覺得意外﹐他寧願投資那些沒意思的公司和沒意思的行業。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FactSet Research公用事業指數的表現超出了激動人心的“高風險”納斯達克綜合指數(Nasdaq Composite index)。賺取高回報的唯一途徑﹐是購買相對未來現金流比較便宜的股票。至於“風險”﹐經紀商可能認為它就是“波動性”﹐而波動性的意思往往就是股價的上下起伏。但大家都知道﹐風險其實是損失本金的可能性。
6. “市場估值真的很便宜了﹐現在的本益比大約只有13倍。”
被普遍引用的本益比(股價除以年度稅後利潤)可能會起誤導作用﹐因為利潤的波動性實在太大﹐繁榮期高得不得了﹐衰退時又低得不得了。
讓經紀商談談其他估值指標﹐比如股息率﹐也就是每一塊錢的投資得多少分紅﹔或者談談經過週期性調整的市盈率﹐也就是股價除以過去10年的利潤﹔又或者談談托賓Q值(Tobin's Q)﹐即股價除以公司資產實際重置成本之比。沒有哪個指標是完美的﹐但這三個指標在過去的預測表現不錯。目前﹐三個指標全都說股市相當昂貴﹐而不是相當便宜。
7. “市場變動的時間不能預測。”
這種老話使得客戶一分錢都不敢從市場裏撤出來。努力趕上市場的每一個起落﹐當然是傻子才做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就得一直不對整體估值給出判斷。
如果你在股價相比現金流和資產顯得便宜的時候投資股市(這往往是在所有其他人都看跌的時候)﹐你一般都會取得不錯的成績。
如果在股價非常昂貴的時候(比如其他每個人都離奇地看多時)投資﹐你可能就會敗得一塌糊塗。
8. “我們推薦您組建分散化的基金組合。”
如果經紀商的意思是你應該在現金、債券、股票、另類投資、大宗商品、貴金屬當中進行分散化﹐那麼這是一個不錯的建議。
但在太多的經紀商那裡﹐所謂分散化就是投資不同名稱、不同“風格”的基金﹐像大市值價值型、小市值成長型、中市值混合型、國際小市值價值型之類。這些東西不過是營銷噱頭。比如﹐“中市值混合型”基金這樣的東西根本就不存在。這些基金往往一直是100%入市﹐並且全部投資於股市。在全球化的經濟中﹐甚至帶“國際”字眼的基金所具備的分散性也不及以往﹐因為各種東西之間都在產生關聯。
9. “這是一個選股人的市場。”
什麼?每一個市場好像都可以定義為“選股人的市場”﹐但對多數人來說﹐投資回報(不管是正還是負)中的多數都來自他們所選的資產類別(見第8條)﹐而不是單筆投資。面且﹐即使市場確實是一個選股人的市場﹐你要怎樣才能相信你的經紀商就是合適的選股人呢?
10. “從長期來看﹐股市表現超過其他市場。”
何為長期?如果你能堅持10年或更久﹐那又有什麼用呢?就像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經說過的那樣﹐從長期來看﹐我們都會死。
Brett Arends
(編者按:本文作者Brett Arends是《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專欄作家﹐他的專欄《投資回報》幫助投資者分析最新時事並做出相應投資決定。)

我看好今後十年的醫療業

2010-07-28 陶冬
上海市領導曾召集海外金融機構的駐滬負責人,探討強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吸引海外專才之道。令他們驚訝的是,外資銀行最頭痛的不是租金昂貴、監管嚴厲、環境污染、高所得稅,甚至不是人民幣無法自由兌換,而是在上海難以找到真正具有國際水準的、令外派人員放心的醫療服務。
對於金融機構,無法將自己的外派人員及家屬妥善安置,再多的生意機會也只能慢行。對於追求高樓、高效、高GDP,強調靈活政策與積極監管的上海官員們,這是始料不及的。
醫療保健,其實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短板”,社會發展的滯後因素,民眾不滿的源頭之一。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幾乎在所有領域都有所進步,唯獨醫療衛生的品質倒退了,費用卻一漲再漲。
可以說,本世紀初實施的醫療改革,已經以全面失敗而告終。見死不救、沒病看出病來、貪污受賄,成了這個行業的潛規則,廣為民眾所詬病。在多數公立醫院,擁擠、混亂、低效成為常態,醫生、員工在壓力之下,早已將為人民服務置之腦後。作為拾遺補缺的民間醫療機構,一方面受到監管、條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存在著自身資質上的缺陷。現行的醫療體制離人性化、專業化、國際化、個性化,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目前的醫療環境,與中國經濟的崛起不相稱,與改革的要求不相稱,與民眾的期望不相稱。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中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躍成為世界加工廠。在今後的二十年,筆者相信經濟會由出口主導轉向內需主導,中國的消費增長將是拉動經濟的主要引擎。預計在2020-2025年之間,中國的消費總量會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消費進入快速軌道不僅是中國的故事,轉型的故事,而且是世界的故事,全球貿易再平衡的故事。
在消費起飛的大時代中,醫療業是筆者十分看好的幾個行業之一。醫療保健業的落後,恰恰為它今後的成長提供了空間和可能。首先,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中產階級主導的消費社會,在住房、汽車、吃飯、穿衣等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選擇性消費(discretionary consumption,包括醫療、健體、教育、旅遊)成為下一步開支的主體。以其他新興國家經驗看,中產消費出現爆炸性增長,往往在家庭收入達到5000-7000美元前後出現。其次,我們將面臨一個個性化的時代,醫療服務的個性化、人性化、多元化乃大勢所趨。公共醫院以外的選擇和擴展空間非常大,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沒有壟斷的領域,機會與挑戰共存。再者,醫療業有其特性。消費者在其他產品選擇上也許會比較價格,但是接受心臟手術、癌症治療時,一定選擇在可承受範圍內最好的醫療服務。醫療業具有在中國社會中並不多見的定價能力。
看好醫療行業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過去四十年的人口政策,使得老齡化變成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趨勢。至2020年時,退休人口預計較十年前多出一倍。超高齡人口(年齡超過80歲)預計增加四倍,而超高齡老人每人所需的醫療費用是一般退休人士的八倍。同時中產階層對獨生子女保健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支出也越來越大。
和諧社會,在醫療改革上意味著1)全民保健逐漸推出,2)醫療服務趨多樣化、人性化。前者將帶來市場的爆炸性增長,後者使具有競爭力的醫療企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及定價能力。
目前醫療行業(不包括保健部分)占中國消費開支不到7%,而歐美國家多在15-20%左右。筆者預計在2020年時,中國的醫療開支將達到11萬億元,乃各個主要行業中增長最迅速的領域之一。如今無論房地產還是銀行,都強調多樣化、專業化、個性化的增值服務。期待著中國的醫療業,也在多樣化、專業化、個性化的過程中實現價值、走向繁榮、造福社會。
本文原載於大公報,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